復健科

媽媽手

西元1895年瑞士的外科醫生(Fritz de Quervain)首次發表此種手腕疼痛疾病,所以日後醫學界便以他的名字為此疾病命名。

媽媽手症狀及流行病學

  • 30歲至50歲較常見。
  • 女性多於男性,所以俗稱為媽媽手。
  • 主要原因為手腕過度使用,慢慢地產生手腕背面橈側(大拇指跟手腕交界處的背面)疼痛甚至於局部腫脹,尤其在手握拳頭或者手腕扭轉的時候更是嚴重疼痛。

 

媽媽手病因

手指及手腕的任何活動最主要還是靠大拇指,大拇指背側面主要有兩條肌腱:

 

媽媽手

 

  1. 大拇指伸展短肌腱(EPB)
  2. 大拇指外展長肌腱(APL)


這兩條肌腱共同經過手腕背側面橈骨莖突的位置,有個共同的孔道(好像隧道一樣)是由滑膜鞘(tendon sheath)構成的,將兩條肌腱包覆在裡面。手部大拇指如果過度的活動(伸展及外展),這兩條肌腱就會過度腫脹,就會造成肌腱跟滑膜鞘不斷地摩擦刺激,久而久之滑膜鞘就會發炎腫脹纖維化甚至於鈣化,這兩條肌腱經過的共同孔道就會產生狹窄,甚至於局部突起,造成大拇指在伸展及外展的時候就會嚴重疼痛。

媽媽手診斷檢查方法

  • Finkelstein maneuver:病人手指伸直大拇指在上面手腕保持中立位置,檢查者一手握住病人大拇指固定不動,檢查者另一手抓住病人其它四指朝小拇指側往下移動,這個動作會產生病人嚴重的手腕疼痛,是媽媽手最簡易的診斷方法。
  • 手腕橈骨莖突處嚴重的壓痛及腫脹
  • 手腕如果變形可照X光來確認是否有手腕或者大拇指關節炎(不過一般很少需要照X光)

 

媽媽手治療方式

  1. 減少手腕尤其大拇指的過度活動,可用固定大拇指及手腕活動的護具,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
  2. 物理治療(熱療電療、超音波)
  3. 局部滑膜鞘類固醇注射
  4. 聚焦式的體外震波儀器治療

 

大多數病人經由1、2、3、4項的非手術治療,90%皆可恢復,但日後如果仍然手腕及大拇指過度活動仍就會復發。

 

  • 手術治療:症狀嚴重者,經由六個月的非手術治療(前述1、2、3、4項方法)仍然失敗無效,可考慮手術治療。


    撰文者:黃有明醫師
把這篇文章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