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一般外科

骨質疏鬆症

一.骨質疏鬆症簡介
骨質疏鬆症是一個常見但容易被忽略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認定骨質疏鬆症是全球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重要疾病。
在台灣研究顯示髖骨骨折(參考圖片一)發生率是亞洲區第一、全世界第九,近來發現極高骨鬆性骨折風險病人之骨折最為嚴重。
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隨著人口老化逐日漸增,台灣老年人口(年齡大於65歲)至2022年推估為17.5%,2025年將會站上20%,人口老化速度高居世界第二位。

(參考圖片一)


台灣地區流行病統計調查結果發現: 65歲以上之台灣城市婦女19.8%已有一個以上之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參考圖片二),男性則為12.5%。
發生過一次骨質疏鬆骨折後,約50%患者將會再發生第二次骨折。
2009年至2013年中央健康保險署資料骨折後醫療現況,女性約30%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男性而言僅約10%接受骨鬆藥物治療。
可見對骨質疏鬆的診斷治療還不夠落實,有待大家一起努力。

(參考圖片二)


二.骨質疏鬆症的定義
(參考圖片三、四)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
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而使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的疾病,惡化的結果將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明顯增高

美國國家衛生院(NIH)的定義:
一種因骨骼強度減弱致使個人增加骨折危險性的疾病(骨骼強度則包含骨密度及骨骼品質)

三.骨質疏鬆的診斷
骨質疏鬆症的診斷主要以DXA(參考圖片五)儀器檢查報告為依據,骨密度(BMD) 以中軸型的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為黃金標準,且應測量腰椎、髖骨至少兩個部位,若兩處都不能正確測定時,則可用非慣用側前臂橈骨3分之一處之測定取代。
目前DXA是唯一被WHO建議的標準篩檢,診斷及追蹤骨鬆症的主要檢查工具。
DXA骨密度的檢查數據主要為T值
T值(T-score):為骨密度與20-29歲之年輕人比較所計算出的數值
T值大於或等於-1:正常骨量
T值介於-1及-2.5之間為骨質缺乏症(osteopenia)
T值小於或等於-2.5 :診斷為骨質疏鬆症
(osteoporosis)

(參考圖片五)


四. 骨質疏鬆高風險族群
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因子:
1.父母曾被診斷有骨質疏鬆症,或曾在輕微跌倒後髖部骨折或者脊椎壓迫性骨折。
2.抽煙、飲酒過量。
3.成年後曾經因為輕微跌倒而造成骨折。
4.經常摔倒,或者因為身體較虛弱而擔心摔倒。
5. 40歲之後的身高減少超過3公分以上
6.體重過輕(BMI<18.5)
7.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用來治療氣喘或關節炎)
8.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9.甲狀腺或者副甲狀腺功能過高者
10.長期臥床、衰弱症或少動(脊髓損傷、帕金森氏症、中風、肌力不良、僵直性脊椎炎等)

五.骨質疏鬆檢查(參考圖片六)
哪些人該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查?參考國外骨質疏鬆之共識,台灣地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建議如下
1.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2.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3.即將停經並具有臨床骨折高風險因子的婦女,如體重過輕、先前曾經骨折、服用高骨折風險藥物。
4.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5.脆弱性骨折者(指在低衝力下就發生骨折)。
6.罹患可能導致低骨量或骨量流失之相關疾病者。
7.所服用藥物和低骨量或骨量流失有相關者。
8.任何被認為需要用藥物治療骨質疏鬆者。
9.接受治療中,用以監測治療效果者。
10. 有骨密度流失證據而可能接受治療者。

(參考圖片六)


骨密度追蹤檢查之建議:
1.未接受積極治療者,其骨密度不建議在一年之內重複測量,一般建議兩年後追蹤測量即可。
2.依文獻報告藥物均需一年以上才可見到減少骨折的效果,故持續用藥至少宜使用一年以上,最好兩年以上。並視臨床需求彈性決定,進行評估治療成效。
3.若治療期間骨密度改變超過最小顯著差異值始可認為有顯著變化。以目前常用之DXA而言,約為使用同一儀器測定髖骨變化3-6%或腰椎2-4%以上。

六.骨質疏鬆症之預防及非藥物治療
1.改善日常生活行為:戒煙、戒酒、減少含咖啡因飲品與避免攝取過多鹽分、去除危險因子。
2.補充鈣和維生素D
攝取足量鈣和維生素D是保健骨骼的根本之道。多項研究證實,飲食中含鈣量較低者,增高髖部骨折的風險,攝取足量鈣劑和維生素D可減少髖部骨折和非脊椎骨折。
老年婦女或男性補充足量鈣劑和維生素D,可降低髖部骨折風險及非脊椎骨折發生率(減少12%)。
美國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 50歲以上成人每日至少需攝取飲食鈣量1200毫克(包括鈣片補充劑量)和維生素D 800至1000國際單位(IU)
高鈣含量食品以乳酪類最方便取得,其他如豆類、深綠色蔬菜、芝麻、金針、海藻、海帶、香菇、小魚干、堅果類等,攝取富含維他命C之水果,如橘子、柳丁、奇異果、芭樂等,可促進鈣質的吸收。
維生素D的生理功能包括促進鈣吸收,維護正常骨代謝,肌肉功能。
研究證實維生素D攝取量不足時會增加骨流失量,降低骨密度,年老後容易骨折。維生素D來源包括陽光照射,食物和補充劑或藥品。
2.運動
運動可增加骨密度,增強肌力,改善平衡功能,減少跌倒和骨折,過量運動反而會有害骨骼健康。
停經前婦女和年輕人以重量訓練、荷重有氧運動、高衝撞的訓練、及阻抗力訓練等較為合適。
停經後婦女和老年者則採用規律運動,可從事一般有氧訓練,如慢跑、太極拳、球拍類運動、游泳等。

七.骨質疏鬆藥物治療
(參考圖片七)


在使用任何抗骨鬆藥物之前,皆需補充足量之鈣元素與維生素D,改善生活形式,戒煙戒酒,適當運動及預防跌倒。
1.造骨細胞刺激藥物
   Teriparatide(Forteo 骨穩):每天注射一次,治療至多可至兩年(台灣健保給付是第二線用藥)
2.破骨細胞抑制藥物(雙磷酸鹽類)
    Zoledronate(Aclasta骨力強):每年注射一次,治療三至五年後再評估是否繼續使用。
    Alendronate(Fosamax 福善美):
每週口服一次,使用五年後再評估。
3.RANKL單株抗體
   Denosumab(prolia保骼麗):半年注射一次
4.雌激素
   Raloxifene(Evista 鈣穩):每天口服一次
   限停經婦女使用


黃有明醫師


請至本診所看診諮詢。

骨質疏鬆症請掛骨科/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黃有明院長

 

祥明診所連絡資訊

門診時間:點此查看門診時間

網路掛號:點此前往網路掛號頁面

服務專線:02-22467650

診所地址:新北市中和區中和路171號

把這篇文章分享到: